0%

几个定理(二级结论)

一.饱和区工作最小节点压降定理

引言:运放参数

一.开环增益()

· 决定了反馈系统的精度,抑制非线性

· 开环增益很难精确给出,因为晶体管中迁移率/栅氧化层厚度变化/电阻阻值误差可以达到20%

比如让是十分困难的.

二.小信号带宽(响应速度)

· 通常被定义为(可以达到几个),为了更容易预测闭环特性,也可以定义为

· 带宽取决于①闭环增益②终态的稳定精度

①闭环增益

闭环增益越大,越大,达到目标精度越快

②稳定时精度

经过,达到最大值的(并非目标值,目标可能为,取决于精度)

三.大信号特性

非线性使得大信号特性的表征十分困难

四.输出摆幅

· 我们使用“全差动运放”带来的倍摆幅.

五.线性

· 使用“全差动运放”抑制偶次谐波

· 在许多反馈电路中,决定开环增益的因素是线性,而非增益误差的要求。

六.噪声与失调(?)

· 在所有运放中,至少有四个产生噪声,两个输入晶体管,两个负载晶体管。

七.电源抑制

· 使用“全差动运放”抑制电源噪声.

一.一级运放

(1)单端()与双端输出

特性:

①增益均为

②带宽主要由负载电容决定,其中额外产生一个镜像极点

③噪声:均产生噪声,满足“最少四个”

④输出极点

⑤闭环比开环更大

(2)套筒:用极点和摆幅换增益

· 这个摆幅真的很小,即使把压到底(像弹簧一样),小到不适合做电压跟随器

· 而且如果选取压到底,那么一大,这两个管子就进入线性区了(太精确)。

· 但是增益可以达到四位数.

(一)压缩条件:为了取得最大增益

(向下压缩)

(向上压缩)

(二)放大倍率与极点

①放大倍率

②对于而言,镜像极点变成两个.

(三)极小的电压摆幅

· 输出摆幅小于,太小了,不能做缓冲器!

(3)折叠式运放

· 与套筒相比:

优点:①摆幅大一个过驱动②解决了不能当缓冲器()的问题★③”输入大于性

缺点:①更大的功率②没那么大()③更大噪声④更低极点

(一)输入性质(输入摆幅:”上天入地”)

输入的输入大于性(上图)

(1)定义:因为需要,该值可以小于!

· 而套筒式输入小于性

· 于是,当作为缓冲器使用时,,那么与输入小于性的套筒相比,优势就很明显了(没有被”夹逼”的输出摆幅)

输入的输入小于性(下图)

输入级时,也存在输入小于性,但是小于的值特别大,甚至可以大于

· 于是,当作为缓冲器使用时,上界可以忽略不计.

(二)大摆幅与”折叠极点”(如上图为例)

①大摆幅:相比套筒,少了一个尾电流源的过驱动电压

②折叠极点:在折叠极点上,由贡献电容!!

· 由于是大电流,为了让处(折叠极点)电容小一点,有两个方案

(1)要么不得不大一点,由此降低摆幅

(2)要么大一点,由此引入显著极点

(三)增益

(1)

(2)

(四)输入(下图):极点换增益

· 在中,增益更大,但是折叠极点上电容却更大()

· 尽管全差动结构要求反馈环路确定,还是全差动更好

二.两级运放

· 一级运放中,电压电流只转换一次。因为小信号电流直接流过,故

一.双端与单端二级运放

①双端输出:

②单端输出:

二.不进入二级以上的通路

· 由于引入过多级会引入极点,导致回路不稳定,一般放大器级数

前言

· 使用的开发板为野火升腾系列,$ddr3$为$MT41K256M16-107$型号,$BGA$封装.

特性

①断电不会保存数据,需要周期性刷新

②上升沿和下降沿都会传入数据(双倍性)

★③突发传输($Burst Length$一般为8)

存储方法:(1)$bank$地址(2)行地址(3)列地址,一个最小单元是$16bit/8bit/4bit$

·在这里我们以$MT41K256M16-107$为例

$Speed Grade$:速度等级

$DataRate$:最大时钟频率($MHz$)

$^{t} RCD$:行寻址至列寻址延迟时间

$^{t} RP$:内存行地址控制器预充电时间

$^{t} RAS$:内存行有效至预充电的最短周期

$CL$:内存读写操作前列地址控制器的潜伏时间

$Target ^{t}RCD-^{t}RP-CL$:工作在最大时钟周期时,所需要等待的最小时钟周期

命名规则

封装图

赛灵思MIG控制器

①命令端口信号

(1)app_cmd(3):3’b000表示写命令,3’b001表示读命令

(2)app_addr(29):将要访问的DDR3内存地址

(3)app_rddy(1):空闲信号,当被设置为”高“时才能响应用户命令

(4)app_en(1):使能信号,需要拉高

②写数据端口信号

(1)app_wdr_wren(1):写使能信号,拉高才读取用户数据

(2)app_wdr_rdy(1):写空闲信号,拉高才能获取用户数据

(3)app_wdr_data(128):写入$MIG$的$FIFO$的数据,位宽与$IP$核配置有关

(4)app_wdr_end(1):该信号有效时,表示为突发写数据的最后一个数据

(5)app_wdr_mask(16):$16bit$数据掩码,每一位对应一个$8bit$数,为$1$时数据无效

③读数据端口信号

(1)app_rd_data(128):读出的数据,一个时钟周期读出$8$个$16bit$数据

(2)app_rd_data_valid(1):读出数据是否有效,高电平有效

(3)app_rd_data_end(1):指示当前数据突发读写的最后一个周期的数据

MIG的IP核的设置

IP核时序

①.sys_clk_i/.sys_clk_i:系统时钟与参考时钟,此处我们接入$PLL$时钟

②.sys_rst:复位信号,此处我们接入$PLL$的$locked$信号,使得$PLL$在未稳定时处于复位状态

③.init_calib_complete:$IP$核初始化成功信号

step1.写命令

· 当app_en/app_rdy同时为高时才表示写入成功

· app_addr地址信号:在此处,app_addr是一个29位宽的东西,由(Rank(高1)+Bank(3)+ROW(15)+Column(低10))组成;

step2.写数据/读数据(在命令前后都可以)

①写数据:

· 当app_wdf_wren/app_wdf_rdy同时为高时才写入成功

· 写完了要拉一个app_wdf_end

· app_wdf_mask拉低即可

②读数据:

· app_rd_data/app_rd_data_valid

step3.其他的信号

①.app_ref_req(发送刷新请求I口,一般拉低)/.app_ref_ack:刷新请求与刷新响应

②.app_zq_req(发送校准请求I口,一般拉低)/.app_zq_ack:校准请求与校准响应

③.app_sr_req(接低电平)/.app_sr_active

④.device_temp_i:置零

step4.用户时钟与用户复位:

.ui_clk与.ui_clk_sync_rst

· 以上I口的信号均只能拉高一个周期

· 注:写/读数据是128bit,因为用户端的clk是ddr3的四分之一,而且ddr3是上下沿读取,但是总信息量是不变的.

引言

①输入端接着的用作模拟前级输出阻抗

②”主极点近似”只适用于有一个极点特别

如何主极点近似:(一次项系数)

③双低通通路并联也会产生一个零点

★④注意效应的失效:有时负载电容特别大(或在高频部分时),使得下降严重.

⑤由于符号表示,有时输出负载电容合并,而有时直接由给出.

⑥只要使用电流镜进行复制电流时,往往都会产生一个很大的镜像极点(影响最大),所以实际上,无源差动对也可以有镜像极点()

一.共源级/互补共源级

· 共源级和互补共源级的式子结构都是一样的,只是并联,电容相加(并联),跨导相加(串联)。

(1)近似估计

误差主要来源:

①使用了低频增益”

效应消掉了一个零点

★③当负载()很大时,效应近乎失效!

(2)精确计算

其中

注:由于只有两个节点,即使三个电容,最终也是二阶的。

★极点分析

主极点

★①如果用电流源负载

②如果有极负反馈电阻:可以提高带宽,但牺牲增益

★★效应的失效

输出电容负载很大下降很严重(因为近似对地短路),此时不能用(1)中的近似估计,只能用精确计算式

★很大的零点

零点: 特别大!由前馈通路与输出通路叠加产生

注:如果在间加入一个电容,该零点会变小很多。

另一个求法(对地电路):

(3)输入阻抗(容性)

方法一:近似

i

方法二:精确计算

若前馈回路很大,则从点看进去,近似于在并联.

二.源跟随器

(1)精确计算

其中

· 主极点

主极点

· 零点

· 零点

· “自举电容”特性:零点消失

不考虑体效应,沟道调制效应,且

,这使得成为一个自举电容,零点消失.

★(2)输入阻抗:”负阻抗“特性

· 在这里,我们不得不考虑体效应和负载电容,因为如果不考虑的话,上面说过自举,那么压根不会抽掉电子,实际上

公式:

输入负阻抗特性

当高频时,有:

那么电路会呈现出”负阻抗”(如下图

★(3)输出阻抗:”电感”特性

· 注:这两幅图都有可能发生,但当缓冲器时,我们倾向使更小,所以后者更容易发生

当后者发生时,由于随着变大,却变大,呈现出感性!

· 其中:

应用:(有源电感)

如图(b)共源放大以有源电感为负载,可以抵消部分

缺点:

①电感并不理想,有电阻串并联

②消耗了电压裕度

会吃掉带宽

三.共栅极

如图,其中;而

(1)精确计算(忽略沟道调制)

注意:这个结果有很大的局限性,见”特性”中③

· 其中:

特性:

①由于无前馈回路,无密勒乘积项,使较小,可能会成为前级负载()。

②常常需要和共源共栅配合使用

③当考虑沟道调制时,上面两个式子不再使用,见下文

(2)输入阻抗:”强负载关联性”

此时,我们不得不考虑沟道调制效应

其中,可见输入阻抗与负载相关联

· 近似失效导致的”强关联性”失效

当负载只有,即变为理想电流源,且高频很大时在低频时也减小严重,减缓了的密勒效应,使得:

与负载无关了。

★此时才有(1)中我们精确计算的结果

(3)栅电阻所带来的

①传递函数变为三阶

②随着或输入电阻变大,极点下降

③随着输入阻抗变大,输出阻抗下降(?)不确定,见书()

四.共源共栅

(1)极点分析

忽略沟道调制效应.

注:若俩管尺寸相同,则我们在下文认为

(最高)

(2)输出阻抗

当作为电流源时,研究输出阻抗是很有意义的……

忽略

输出阻抗存在一个极点

超过该频率输出阻抗减小严重

五.无源差动对

(1)差动响应

· 该响应与共源级是相同的,但是注意中的极点数是单边的,记得乘.

· 优点:比有源差动对()少了镜像极点.

(2)跨导失配让共模转差模输出

(即点总电容确定了共模放大比)

(一个极点,一个零点)

· 如果电源有噪声且失配时,则点的共模噪声直接影响输出的差动信号,当频率大于时尤其明显

(3)电压裕度共模抑制比的折中

· 为了使电压裕度大,增大,但会使得变大,从而减小.

(4)电流源负载的差动对

共模特性与(2)中类似,点是交流地.

输出电阻为,其中输出极点在很大时成为主极点,为

六.有源差动对

注:此处只考虑处的影响(包括以及的密勒效应)

(1)差模增益

①输出极点:

★②镜像极点(影响最大

③零点(左半平面)(由慢通路和快通路产生,如下图)

零.学习之前的必须知识

①经过一个零点上升20dB/dec;经过一个极点下降20dB/dec

一.密勒定理与密勒近似

(1)密勒定理

①内容:浮动阻抗(即传输函数不是由该阻抗给出的,这个阻抗只是作为第三者加入到通路中)内部存在零电位

②公式:;.

(2)密勒近似

①方法:使用低频增益,拆开浮动阻抗

密勒近似的问题

(1)会消除一个高频零点(因为把反馈拆掉了)

(2)不能用来计算输出阻抗(因为密勒定理实际上是通过计算出来的模型,而计算输出阻抗需要)

(3)可能引入新的零点

★密勒阻抗的不适用情况

(1)对于非浮动阻抗不适用!!!!!!

★(2)在低频也变化很大的时候不适用!!!!(在后面会用到该结论)

(3)★应用:拆开电容/实现大电容输入

①★等效电容(后面经常使用该结论):

定义(等效电容):在输入端作用,抽走电荷,则

★★

;

应用:大电容

缺点:要求放大器很大的输出摆幅

为什么是这个值?(直观理解如下图)

在此处取,则

二.节点定理与极点计算模型

(1)节点定理

内容:每个节点贡献一个极点(之后常用的结论),不管电容有几个。

公式:是从该节点到地的等效电阻与阻抗

★注意:有反馈通路需要通过密勒定理转化

(2)极点计算模型

★★★①电阻模型


★★★★★★使用注意:有通路时不能用,比如考虑时.

原因:本来这个其实就是虚拟的,这样会导致改变.

②电容模型

五个电容:

是当电流开始下降的频率(特征频率)

· 一般来讲

三.单极点近似定理与级联带宽定理

→定义:增益-带宽积

(1)单极点近似定理

→内容:单极点电路(其中为增益为时的频率)

(2)级联带宽定理

→内容:相同拓扑级联时,

相应推出

四.额外元件定理()与方法

一.额外元件定理()

内容:描述了插入浮动阻抗后电路传输函数变成啥样.

公式:

★其中:

· 是插入的阻抗

· 时从浮动阻抗两端看入的阻抗

· 时从浮动阻抗两端看入的阻抗

二.方法

①对于每个电容两端看入的电阻(不含虚分量)为(计算时接地,与所有电容均断开)

②本身电容

· 则传输函数分母的一次项系数为

★★为主极点时,有

★引言

①在拉扎维书中,由于源跟随器/共栅极的它们需要用电流镜偏置

②三者的都要共模偏置,实现方法不同

(1)共源是加入,同时控制生成

(2)共栅极因为与低压右侧相似,直接沿用

(3)源极跟随器反正在最上面,通过一个电阻,接入即可。

★③直接耦合问题:只有共源级没有,因此它不能不使用就直接耦合,★其他都可以

原因:共源级输入会直接受到上一级的共模干扰,因为上一级直接控制本级的(它是没有反馈的,即开环的)

一.★共源级的偏置

①隔离机制

· 这样会构成高通滤波器,所以我们希望大一点好。

· 作用是阻隔偏置与信号

的产生(偏置如何产生)

· 方法一:相对不大

· 其中取

· 方法二:基于”发生器”的大

思路:我们需要一个工作在深线性区的充当大,这需要”发生器”来实现

· 其中取

· 由于我们一般认为都相同,所以生成器,生成给,让他工作在深度线性区

· 可以计算

二.电流负载共源级的偏置

①矛盾与解决

在该结构中,若,则在一瞬间被迫使下降,通过沟道调制效应调整到.

②偏置方法

· 在高频中,是一个电流源,而直流通路变成了一个二极管连接电路,可以计算:

· 所以我们希望大一点

③★的作用:”工作点居中“

原理如图,当考虑上下摆幅对称的信号时,这么做很有意义.

三.互补共源级的偏置

· 是必要的,隔离偏置

· 引入自由度;当优先抽取的电流,改变它的电压.

· :在感兴趣的最低信号处对地短路.

· 可以计算不变.

四.共栅极的偏置

①图(a)为什么不好?

· 由于反馈电阻的存在,而电源又存在内阻,会分走一部分信号(变成一个高通滤波器)

· 改进:如(b)图,用一个电流镜替换总是好的.

· 当然,为了精确地复制电流,你也可以考虑(c)图的低压拓扑.

②特性

· 可以直接耦合(借用上一级偏置)

· 不能没有(用电流镜替代)

五.源跟随器的偏置

①既然可以直接耦合,为什么不用?

· 源跟随器和共栅极一样,也可以直接耦合,那么我们为什么不用?

你是否记得第三章说到,源跟随器会有对上一级的”限压“问题?当我们实现自偏置时,我们只考虑小信号输入,就不管上一级的大信号了。从而消除了这个问题。

②特性

· 可以直接耦合,但不常用

· 不能没有(用电流镜替代),此处电流镜还可以优化源跟随器的非线性问题.

六.差动对的偏置

· 拉扎维此处并未点出尾电流源的咋获取,我们先不管它.

①为了电压裕度牺牲的二级增益

差动对是可以直接耦合的,但是我们有时并不这么做,而是使用电容耦合.

· 因为为了实现电压裕度的最大化,会最小,使得第二级很小,由下图可以看出,这会使得减小.

具体有多小?(如果你不理论计算,不用看)

①我们取(最小共模输入)

②这样

③这使得第二级输入小于(也就是上面的式①),也即图中

引言

· 在差分电路中应用电流镜复制电流,可以使得更大!

· 但我们在这一章节只研究它的单端输出特性.

一.[不实用,仅理论用]无源单端输出

你可以跳过这一部分的内容,因为它确实没什么用,仅仅是计算使用的

主要原因其实是它的增益太小

在书中提到两种计算方法

①拉扎维定理

分段计算

但具体过程就请看书吧(),这里我们直接给出

二.五管OTA(有源负载差分对)

· 如图,★左侧输入同相,与右侧相移

①为什么这么改进?(定性分析)

· 相比于”无源负载”,由于无源的左边电流被浪费(浪费了一个信号),所以我们使用来传递这个信号到右侧去.

· 从直观的角度,当增大,随之减小时(差动信号),发生两件事:

流入节点的电流变大

流出节点的电流变小

二者共同促进了的大幅增长,但值得注意的是:由于①的电流是从经过了又进行了复制才得到,②的电流等于①的电流(因为是差动信号),所以二者并不相等().

图像

由于与差分电路相比,它仅仅是单端输出,所以实际上就是将差分电路中的图像向上平移了罢了,本质上还是奇函数.

③缺点与使用场景

(1)缺点

①输入电压范围小

一方面,需要保证饱和;另一方面,需要

此外,电压过大两侧的电流镜都会进入线性区.

· 一句话概括:输入电压不能太大,也不能太小

②★受不对称性影响严重

(1)由于工艺不匹配/略微不一样,都会使得偏差很大,使得可能进入线性区.因此,我们★一般不开环使用这个电路

受到共模输入影响

这根本上是由于输出电压不是差分输出,不能抵消掉共模信号

④受到电源噪声直接影响

这是因为为了保证电流镜不变,,但是由于输出电压不是差分输出,不能抵消掉共模信号(此处为电源干扰)

(2)应用

①在数字电路中,将很大的转化为非的数字信号的互补信号到单端信号的转化,但是为了实现轨到轨输出

,通常还要在后面接一个反相器.

④小信号差模计算结果(定量分析)

· 由于电路左右不对称,不固定,不能使用虚地定理

· 这是因为当有小信号输入时,差很多.(因为在①中提到抽出的电流不相同)

(1)增益公式(近似,常用)

(是无源的两倍)

(2)增益公式(精确)

(3)共模信号不影响输入电流

⑤小信号共模计算结果(定量分析)

(1)共模增益

(2)跨导失配下的共模增益

(3)共模抑制比(比直接的差动对小)

· 大概在量级

⑥★余度的改进思想:抽出

就像低压电流镜的改进一样,我们在此处也可以在二极管连接性器件上抽出一个,达到增大电压裕度。

此处让,注意,需要,防止进入失调炸掉.

引言

在实际需要中,我们经常需要电流源来偏置源跟随等拓扑结构,需要电流精确,怎么做到呢?

(1)思考:如果直接用电阻实现偏置有什么后果?

的噪声直接影响结果 ②和电阻阻值会随改变

(2)解决方法:对带隙基准电流进行复制.

一.基本电流镜(不完全精确)

→通过二极管连接性器件特有的反函数运算功能实现

(1)并非1:1的电流复制

· 一方面,我们不会改变来实现,因为加倍,但可不是两倍关系

· 另一方面,我们也不改变来实现,因为栅极有一定拐角,工艺上并不精确(具体见书

★★正确的方法应当是通过单位的串并联实现:

并联翻倍

串联翻倍

(2)电流镜链

即使电流镜链可以产生较大或者较小精确的电流,但失配会被累计,应避免使用电流镜链。

二.电流镜

(1)★总结

电流镜实际上是用电压裕度兑换精度.

★以下的讨论假设结构中,各管子的编号为

①对称化条件:;等价于使得(可以证明)

②控制条件:管子的电压(共用栅极),来调节间的电压

③低压条件:当连接到上面,启动低压,回到②

注:由于体效应和沟道调制失配,仍有可能存在失配

①”发生器“

如果让一个管的!长宽比特别大,那么根据的公式,.

★★★★★这个技巧对于产生一个特别常用,因为不随长宽变化(在不考虑体效应下)

· 我们会在后面的生成电路中用到

(2)普通电流镜

下面的内容,请保证看完”总结“章,进行阅读。

思路:为了使(恒定),且加入负载后不变,所以我们使用”屏蔽效应”

①正常工作条件:

(1)对称化条件

(2)控制条件,其中

②性质

(1)电压裕度小

(2)“屏蔽效果”图像

如果你看了我们之前的内容(),你知道减小,先进入线性区

注:由于标注问题就是,而为复制电流

(3)[不实用]电阻掺入的电流镜(更多电压裕度)

· 思考:实际上,我们可以使二极管连接系统,这样能节省一个!(注意这个思想,后面也需要使用到)

①正常工作条件

(1)

(2)

②为什么这个不实用?

(1)不能使用”总结“ 中对称化条件,使得的控制非常艰难,

(2)改变会使得大幅改变,就寄了.

★(4)低压电流镜(更常用,更多电压裕度)

· 思考:实际上,我们可以使二极管连接系统,这样能节省一个!(注意这个思想,后面也需要使用到)

①正常工作条件

(1)对称化条件

(2)控制条件,其中

(3)低压条件

(4)(可解条件,具体请看书)

②在该结构中,产生的电路

你可以使用(a),也可以通过”生成器“得到一个(b).

但是我们不推荐使用(a),这个为什么我们其实已经提及,如果你想不出来请回去看一下.

注意(b)的使用条件,如果你不知道,也请回去看一下.

一.为什么使用差动放大器

①单端信号

​ 定义:一端为信号端,另一端为参考的固定电位(通常为地)

②差动信号与共模信号

(1)差动信号

​ 定义:大小相同,方向相反,放大后两端输出阻抗相同

(2)共模信号

​ 定义:两个差动信号中相同的片段,通常是干扰

③我们为什么使用差动放大器

​ 在PCB走线时,信号可能受到相同的干扰,作差能消除这个干扰。

④优缺点

(1)优点:

​ 抑制噪声/增大电压摆幅(2倍)

(2)缺点:

​ 对失配很敏感/功耗大/版图要求对称

二.大信号分析

在该模型中,我们为了分析方便,认为尾电流源理想.

①几个概念

​ (1)某点的电压确定:表明该点的共模电压不受的变化而变化

★②大信号模型方程

注意:以下分析认为理想电流源,且无Degeneration.

方程一(饱和范围):

方程二(大信号关系):

方程三(某处小信号增益):

方程四(平衡增益):

超过饱和范围会有某一个截止,一个饱和。

大信号关系图像

小信号关系图像

★③大信号模型的结论

(1)直流分量失衡会引起放大倍数下降

(2)在此模型中,可用的电压浮动为

★(3)提高线性降低增益(如下图 b到a)

★④该模型的特性(共模有范围!!!)

(1)在该模型中,电流源是提供电流偏置用的,平衡时输出电压是★确定的()。(但实际上由于电流源并不理想,其实并非确定,会在下面补充说明)

(2) 在实际中,由于电流源非理想,存在★★★★共模的输入范围★★★★

在该范围内,可认为放大倍数几乎不变,否则会严重下降。

但是我们希望共模信号越小越好,这样的话可以使得摆幅变大到:(单边)或(双边)

三.小信号分析

★★★(一)结论(这个要分两步计算)

Part1.单边输入对于差模信号的贡献

注:这里的结论基于尾电流源为理想电流源的考量;非理想电流需要用到下面的叠加定理进行计算。

①不存在负反馈电阻,但管存在失配(这个式子其实默认了源跟随器增益为),这里的可以跨过管,意思是当考虑沟道调制效应的时候变为

(左负右正)

②存在负反馈电阻,但管不存在失配

(左负右正)

★★Part2.求差得到差模对差模的增益(这里是重点,很容易混淆)

通过下面两个方程式(方程组)计算得(好好思考一下这两个式子)

但是在无失配的情况下,我们可以计算得到(比如上面两种情况)

★那么上面的式子又可以化简为(定理)

比如Part.1中的两个结论等式的右边既是”单边输入对于差模信号的贡献”,也是”差模信号的总体增益”.

★(二)分析方法

方法一:两次叠加定理(比方法二更通用)

假设在左边,在右边:

step1.将置零,保留。

step2.对于左边单端()而言,等价于一个共源级

step3.对于右边单端()而言,等价于一个源跟随器+共栅极

step4.计算出在保留下的(单边输入增益)

step5.如法炮制,计算出保留下的,带入下列等式组:

具体电路见下图:

左边单端等效于一个共源级

右边单端等效于源极跟随器+共栅极

方法二:虚地定理(仅当电路不存在失调,即认为左右对称时可以使用)

虚地定理:当电路对称时,即便电流源不是理想电流源,仍然可以认为为常数.

注:该定理仅仅适用于小信号,对于共模信号不适用.

(三)非全差动输入的分析:

将输入信号转化为差模信号与共模信号的和,分别对应差模响应与共模响应(下文)

(四)带负反馈差分对的特性

更稳定但是更小的增益:这里不考虑失配,由定理可以得到

更小的电压裕度:电阻会分掉这么多电压.

更大的共模输入电压范围:增大了

四.共模响应

(一)小信号共模放大倍数分析方法:左右并联

比如在这张图中,

注:共模响应显然是针对单端而言的,不然一减就直接没了

(二)失配:共模进入差模的罪魁祸首

一类失配:R_{D}失配

二类失配(比一类更显著):管失配

失配有多恐怖?考虑尾电流源的寄生电容​,则在高频时特别大.

(三)共模抑制比(CMRR)

定义,之后,如果只考虑二类失配,有(P112,还包含了考虑失配时的差模增益的公式)

,其中是俩跨导的平均值.

注:事实上,即使尾电流源为理想电流源,也可能存在失配,这是因为体效应导致的电流失配,即使相同.

五.负载的差动对

(1)二极管接法负载

定理,

优点:①输出共模信号确定②差模信号不易受到温度干扰

缺点:①吃掉了电压裕度

改进:

(2)电流源接法负载

定理,

缺点:输出共模信号不确定

(3)负载

定理,

优点:更大的放大倍数

缺点:①输出共模信号不确定②吃掉的电压裕度太大了

六.吉尔伯特单元

引入:当我们想设计一个由模拟信号控制的时,思路如下:

由于在差分对中,而,即的函数,所以我们可以认为

★★★★★如何控制:在饱和区内,可以认为随着变大(它俩变化方向必须相反),,在线性区那么就只有这两种边界增益了,因为某一侧关断了。

注意:这个是一个长得很像的奇函数,在就是,代表着左右两个控制电压相同.

原理:控制两端流过的电流(像天平一样),来控制两个

一.吉尔伯特单元的乘法效应

事实上,这个乘法只是因为,那么在某一偏置时,可以对进行泰勒展开,得到

那么,这样才成立;

所以可见,这个线性是挺差的,所以只对于小信号管用……

二.吉尔伯特单元控制与输入可以互换

值得一提的是,吉尔伯特单元控制与输入互换也能实现,但是好像没什么用(?),拉扎维并没有在此书中提及.

七.总结

· 分清小信号”共模“与”差模“放大倍数,清楚两者的放大倍数的计算方法.(共模:当成并联;差模:叠加效应算单边;方程求和)

· 注意共模放大倍数会影响偏置点,超过范围会进入线性区,但不影响差模结果(除非失配)

· 注意失配与非失配下,差模增益的不同算法.

· 注意失配问题中,管的失配更为严重(体效应/跨导失配)

· 注意Mos负载的差分对中,哪些的输出共模信号是不确定的.

· 注意增益/稳定性/电压裕度是互相牺牲的.

一.常用的电路结构

①共栅输入的”弹簧型“结构

(1)一端接

​ 在此情况下,我们 默认增大到,且时两管恰好饱和

→结论:管先进入线性区

​ 分析:在的连接口,可以认为是共栅极的放大器,所以该点电压增大幅度远远大于

这样一来,上面的管子先进入线性区

(2)一端接地型

在此处,我们假定:①增大到

→结论:管先进入饱和区

分析:我们前面提到,在深度线性区时,可以认为管成为了一个压控电阻,且阻值随着栅极电压增大而减小(因为栅极电压增大,沟道内自由离子也变多了)

但是这边并不在深度线性区,但实际上我们也可以这么分析

由于,所以底下管子的等效电阻比较大,从而分得的电压多,同时又更小,两者协同作用下,所以会先进入饱和区。

★★二.快速解决类图像问题

你需要的前置条件:理解并掌握了上面的几个模型.

①第一步:查导通条件

​ 什么时候,哪个管子导通?

★②第二步:确定是正相关还是负相关

​ 仅仅当输入和输出是共源的时候才是负相关,其他都是正相关,这样子定下来大局的变化方向,只需要看看初始条件和终止条件,对于分析哪个管子截止很方便。

③第三步:确定导通转折点和饱和转折点

​ (1)在轴上,找出导通转折点(不在上找因为会很麻烦,不信你去看看答案,你一定要这样我也不拦着)

​ (2)相应地,在轴上,找出饱和导通点

三.问题

①第一步:确定分别在时的值,以确定变化趋势

②第二步:检查管的状态,决定变化的是直线还是抛物线

★四.非套公式可以解决的放大倍率问题

​ 在我们以往给出的放大倍率公式中,只提及了的公式,当出现其他位置的电阻时,直接套公式实际上不再适用。

三要素法:

(1)栅极开路

(2)管等效成一个理想电流源与的并联

(3)在某个节点上列出,或者列出关系公式。

注:

①别忘了都要置零!电流源断开!

的电流源公式为,是!!!!

③当在源极输入时,(因为此时栅极电压为恒定值置零后,

①套筒型Cascode(缺点:摆幅小 | 优点:大)

→ 引入:如何提升电流源稳定性?

​ 答:通过★牺牲电压裕度,使上升.

一.Cascode”电流源”与★屏蔽特性

​ ①屏蔽特性:从共源级看入,

​ 注:如果某一个管子进入线性区(哪个先进是不确定的),会大幅下降.

二.“下抽上”的抽水模型

★★★★★1.”电流抽取”作用原理(电压信号转为电流信号再转为电压信号):

①保持不变:

升高被抽出导致减小

​ 另注:实际上并非如此,因为沟道调制效应的存在.

②保持不变,从输入信号:

(因为锁死,被锁死)

2.输出摆幅与大信号特性

​ ①为了让两个管均工作在饱和区,需要比较受限

​ ②电流抽取过多时,谁先进入线性区是不确定的.

3.重要的公式

★★★★★①等效跨导(作为放大级使用时)

★★★②输出电阻

③增益的计算

​ 方法:分开来计算即可

​ 注:若为一个理想电流源,则在两个管的角度来看,均为无穷大.

②折叠型Cascode(优点:摆幅大 | 缺点:小)

注:这里的大/小是二者相对而言的.

为了解决电压裕度小的问题,引入了折叠型Cascode

★★★★★1.大信号分析

1.★★★★★两个公式(的电流公式很容易记错)

2.条件分析

情况一:,电流全部从右边抽取,此时

​ 这时,由于从漏极电阻抽取大量电压,(右侧管)的急剧变小,进入深度线性区.

情况二:正常工作,此时

情况三:,电流全部从左边抽取,小得过分.

​ ①此时,若继续减小,为了维持(下方电流源),左侧必须进入线性区

​ ②右侧也进入线性区,因为没有电流了(被左侧全部分走了)

★★★★★2.计算:为什么比套筒型更小呢?

​ 在实际应用中,不存在理想电流源,而是用如下的来实现:

此时可求得:

而R_{s}实际上由并联组成,带入得

可以看出的确比套筒型的减小了许多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