0%

设计技巧

1.垂直走线减小寄生电容

2.PMOS可以用NGR环接衬底

3.NMOS可以用PGR环接衬底

4.由于GT与AA需要有一定距离,连接GT在一起时需要“浮光掠影”

器件的组合与暂时取消组合

PMOS

· 实际电路如下图所示:

· 一般习惯于把许多Pmos放在一起,用一个大N阱连接!

NMOS

结构图如下:

注意:此处衬底接到的是SUB(黑色背景),一般在附近打一个PGR上去就可以了

一.常用快捷键

Shift+F/Ctrl+F:隐藏/显示图层

P:画patch

P+F3:修改线宽

O:添加Via或者CT

K:标尺

A:标齐(按下后点击两条边)

L:创建Label

E:打开display options

F4:导线跟随Move模式

shift+g:自动添加guard ring

鼠标中键:旋转器件

R:画矩形

二.LayOut的创建

Step1.导入Mos器件

接下来有两种方法,一种是手动添加IOpin,另一种自动添加:

如果自动添加IOpin,注意修改IOpin所在的layer:

Step2.设置窗口

先按下E键

三.DRC检查

· 首先打开Calibre→Run nmDRC(如果没有Calibre的话可以在网上找一下安装Calibre的教程)

然后修改rule为给定PDK的DRC文件即可

点击Run DRC

四.LVS检查

1.修改rule选项(同DRC中的操作)
2.修改Inputs→Netlist

3.点击Setup→LVS Options,并修改:

4.修改Unused device options(打开AB、RC):

5.如果出现下述内容,请设置Pin角,并且按下L给端口打上Label:

Pin角创建:

五.PEX后仿参数提取与后仿

1.修改PEX Rules

如果找不到.pex文件(.rcx文件),可以尝试用.lvs文件代替

2.Inputs→Netlist修改

3.进行Outputs选项修改:

4.设置gnd

5.设置Vdd、gnd端口

6.设置Include Files(非必须,如果报错了需要做)

7.设置x-Cells(非必须)

8.单击Run PEX后,跳出如下窗口:需要修改圈中的选项,并且修改Cellview文件(这个Cellview在你的PDK中的Calibre中PEX文件夹里头)

9.单击OK,保存,在原来的Cell中出现Calibre:

检查Calibre中端口是否与原端口一致

如果不一致,则有两种解决方法:

第一种:把pin角全部改成大写

第二种:在PEX的Rules加入两句话:

10.创建一个Testbench,并在Setup→Environment中

Switch View List中插入一个calibre,如图所示即可,保存,正常进行仿真

注:不能在与原电路同一个schematic里头进行仿真,一定要建立一个testbench!

五.设计注意

①layout请在schematic中打开,否则会出现端口不显示的情况

②别忘了画衬底!!!

③pmos的衬底是NWELL,nmos的衬底是sub,别忘了给pmos画NWELL(并且衬底也要画)

一.数字电路布局布线特点

①数字电路会提供多个门结构(驱动能力不同的)

它们可能分别标号X1、X2、X4、X8……,从左到右驱动能力增强,但是面积会变大

②布局特点:$VDD$与$GND$交替

③布线特点:垂直走线

M1、M2的走线是相互垂直的

一.Floor Plan

· 信号流向

①考虑反馈回路的走法

②减少串扰

③对于公共线路($clock$、$V_{ref}$)要避免穿过模块电路

· 电源线

①用哪一层Metal(一般VDD走最高层,GND走次高层)?

· N阱

①布局紧凑,尽量共用N阱(因为即使$PMOS$很小,N阱也会特别大)

你所需要考虑的:

分割模块→对其Pin/Pad→电源线、ref线、时钟线→考虑各个模块“形状互补”,拼凑起来节省面积!

二.ESD保护

· 由两个反向偏置的$PN$结进行保护

版图级别总体来看:

一.噪声源类型

(1)Cross Talk:串扰

产生:电容耦合产生($mV$级别)

(2)Near-Field:近场电磁干扰

产生:信号在Metal线中高频信号产生电磁场,并在另一个Metal线中感应处电磁信号

(3)衬底噪声

产生:噪声通过衬底($IR-drop$使得衬底电压不为$0$)耦合过去,也有可能耦合到Metal线上(通过电容)

二.解决方法

(1)同轴线屏蔽

(2)电磁串扰屏蔽

(3)如果信号线就是$M1$:N阱屏蔽

★(4)Guard-Ring(衬底噪声)

· 噪声被$P+$相连的$GND$吸收,或者被反向偏置的$PN$结弹回;

→种类:

1.PGR

2.PGR-NGR-PGR:两个PGR不能共地防止NGR被短路

原理:两个PGR能吸收两次衬底噪声,而PGR与NGR构成高阻PN结,回弹噪声!

3.PGR-Deep Nwell-PGR(阻止衬底噪声深层传播)

缺点:DNW占地面积特别大,而且DNW需要与NWELL有一定交叠

4.PGR-DNW-PGR(Covered By DNW)

(5)Decoupled Power Rails

· 通过导线间的寄生电容作为滤波电容,过滤电源与地中的高频串扰

(6)密勒效应的解决:

· 防止Gate处的寄生电容过大,应该让Gate与Drain之间连线的重合度更小一点。

如下图,我们倾向于用$A$作为Drain!

TradeOff:matching vs parasitics

一.非理想因素

1.LOD、WPE、PPE

该现象应该在设计时被考虑

①STI Stress(LOD):浅沟槽隔离应力

(1)产生:有源区(ACT)与场氧区(STI)的热膨胀系数不同,STI给ACT的沟道一个力,使其特性偏离原有特性(可以达到$20\%$的$g_{m}$)

STI Stress可以由PEX提取出来进行后仿

(2)解决:①把源漏区画的大一点,让STI离沟道远一点②或者加dummy管阻隔STI

②$WPE$阱偏效应

(1)产生:NWell边缘的离子浓度高

(2)解决:加dummy管,原理阱边缘

③PPE多晶硅效应

(1)产生:Gate靠近Gate(元器件周围环境)不一致导致刻蚀速度的不同

解决方法:

· 加入dummy,让每个Unit Device周围环境一样

2.Metal over transistor

(1)产生:最后一步注入$H_{2}$清洗掉多余氧原子时,金属层覆盖阻碍了$H_{2}$进入底部;

(2)解决:沟道($mosfet$)上方不要去覆盖金属

3.Asymmetry:源漏非对称

(1)产生:加工时,离子是倾斜注入的(防止注入过深)

(2)解决:

①A与B的Gate方向应该平行

②对于单个mos而言,可以用finger/multiplier进行拆解(D、S都减去一部分,比值不变)

4.Gradients 热梯度

(1)产生:热梯度使得$t_{ox}$不同,栅氧层厚度不同,使得$V_{th}$就不同

(2)解决:

①一维度的情况:共轴心

· 叉指排列为:AABBAABB(轴心靠近)/ABBAABBA(轴心重合)

②二维的情况:共质心

· 拆成更多的管子则可以抑制高阶的非线性梯度

常见的排列:

一个例子(用了poly层连线)

5.Side etching(侧边刻蚀)

(1)产生:刻蚀时造成元器件的比值特性改变

(2)解决:$UnitDevice$

6.Random mismatch随机失配

(1)解决:加大尺寸($\sigma _{\Delta P} = \frac{A_{p}}{\sqrt{WL}}$)

二.电容的匹配方法

1.$C_{1}C_{2}$共质心

2.周围要围上dummy(dummy不一定要与$C_{1}、C_{2}$大小相同,需要让dummy每个电容环境一样)

①dummy管一定要短路(上下极板接地)

②dummy管最好用multiplier

③用Unit capacitor

④加guard ring减小电容噪声

★⑤连线长度要相等

⑥要远离power device与应力区(热梯度)

⑦要使用更大的单位电容(Random mismatch)

⑧电源上方要没有Metal线(Metal over transistor)

三.Symmetry at Transistor V.S. Symmetry at Top-level

一.MOSFET

$NMOS$在$P+$上,$PMOS$在$N+$上

(1)组成:$active-area+poly-silicon$

★(2)保证良好的$Connection$:

(3)大$W/L$管

→直接做的缺点:

①寄生电容大 ②$R_{gate}$很大,会引起信号畸变

③不能在沟道上画$CT$

→采用$finger$:

减少寄生电容、电阻(大幅下降)

(4)TGO光刻层:

1.8V器件栅氧薄、3.3V栅氧厚,TGO层能区分此二者

二.电容

(1)poly-poly(要工艺支持双层poly)

一般只有$>350nm$才可以用.

(2)Metal-Metal

①mim

· 蓝色的是一个$Via$,连接到在$M3$与$M4$之间的$MCT$层上以减小$d$,增大电容

②mom

· 叉指结构

影响电容精度的因素:

三.电阻

①离子注入型电阻

· 钳位:在$Nwell$表面进行$P^{+}$注入以减小电阻噪声

②$Poly$电阻

注入$N^{+}$与$P^{+}$可以减小其电阻

注意:有些电阻的衬底需要接地

一.版图的层次

1.金属互联层

· 180nm下,金属互连层的典型厚度为$0.5\mu m$

(1)电阻估算

$R=R_{square,方块}·\frac{W}{L}$

(2)电容估算(注意单位)

①Plate Cap: 上下表面电容$/\mu m ^2$

②Fringe Cap: 边缘电容 $/\mu m$

2.Via层

$M_{1}→M_{2}$使用的是$Via1$

3.$ACT$层

形成$mosfet$的位置,其余用栅氧或$STI$隔离

4.$Poly$层

形成$Gate$,也可以充当导线(但是$R_{U}$极大,约比Metal层大了几千倍)

★二.失效机理

1.Antenna effect:天线效应(长宽金属线)

· 在加工刻蚀过程中,$Metal$吸收大量带点离子,使得$Metal$电压过高,击穿$Mosfet$

解决

①高层次跳线(因为$M2$比$M1$加工慢一步)

②$PN$结反向击穿特性泄放

2.Soft connection 软连接(忘记画衬底)

· 忘记画衬底,衬底由于$IR-Drop$,使得衬底电压不为$0/V_{DD}$

3.Latch-up(闩锁效应,同时出现大pmos、nmos)

· 同时出现大pmos、nmos(比如反相器)时,$p-sub$与$N-well$有电流经过时,$Latch-up$通过正反馈被打开,从而在$V_{DD}-gnd$间形成一个短路回路。

解决:加入$guard-ring$,让$Y$锁定在$V_{DD}$,$X$锁定在$gnd$

4.$Electro-migration$ (电迁移,大电流烧断现象)

大电流撞击使得金属原子丢失,从而形成自身断路或者导线间短路。

解决:看手册决定$L$,注意也要考虑$Via、CT$

注意:由于趋肤效应,最好并联导线而非连接成一大块

5.$Metal-stress$金属应力(大宽$Metal$线)

· 在加工时由于温度等因素大$Metal$受到应力而断裂或者褶皱

解决:在$Metal$上打空洞

6.$Density$密度(要达到一定密度)

· 原因:在打磨$wafer$时,$FOX(SiO_{2})$耐打磨,而$Metal$不耐打磨,从而芯片被打磨的地方会不平整

但是$fab$厂一般会有自动化工具给你加上$Metal$,从而引入寄生电容,因此,为了避免这种问题,最好自己处理了。

引言

1.Tapeout(流片) Flow

2.OPC:光学衍射校准

3.Transistor参数

一.工艺过程

层次:$Nwell$、有源($ACT$)、$Poly(Gate)$、$CT(Contact)/Via$、$Metal$

工艺过程:

①Nwell光刻

· 为了产生$pmos$,需要制作$N+$衬底,光刻处一个N阱

②有源区光刻

· 为了让Gate、源漏的位置空出来,其他地方填充场氧

③$Poly$多晶硅光刻

· 刻出Gate

④$N+、P+$光刻粒子注入

⑤$Via$层、$CT$层、$Metal$层互联……

二.DesignRule

①width/length

②size(正方形边长),用来约束$Via$的

③spacing:层与层或不同层之间的间距

④enclosure:包裹

⑤extension:延出

⑥overlap:交叠

DRC: design rule check

LVS: Layout VS schematic

PEX: 寄生参数提取

一.电压传输特性($f-VTC$)

(1)开关阈值电压:$V_{m}=f(V_m)$

(2)过渡宽度$TW$:

噪声容限:

(1)低电平:$NM_{L}=V_{IL}-V_{OL}$

(2)高电平:$NM_{H}=V_{OH}-V_{IH}$

★二.再生性

(1)定义:不确定信号经过$N$个门后变成有效信号

(2)★再生条件:过渡区$A_{v}(斜率)>1$,合法区域$A_{v}(斜率)<1$

(3)判断方法:反函数蛛网法

三.抗噪能力与噪声的类型

1.噪声的类型

(1)正比噪声($V_{SW}$为信号摆幅)

与信号的摆幅成正比的噪声$gV_{SW}$

(2)白噪声

白噪声$fV_{Nf}$

2.噪声容限

$V_{SW}≥\frac{2\Sigma f_{i}V_{Nf}}{1-2\Sigma g_{j}}$

当$g$很大的时候,应该减少$g$,此时增大$V_{SW}$作用不大.

四.传播时间与上升下降时间

①上升/下降时间:$t_{r}、t_{f}$

②传输时间:$t_{p}=\frac{1}{2}(t_{PHL}+t_{PLH})$

★③传输时间测量方法:环振

(1)环振条件:①奇数个反相器②$2N_{tp}>>t_{r}+t_{f}$

(2)环振周期:$T=2t_{p}N$

注:环振测试出来的传输时间十分理想,因为在该测试条件下,寄生负载较小,因为扇入扇出均为$1$

★五.$RC$网络

(1)传播延时:

①$t_{50\%}=\tau ln2=0.69\tau$

②$t_{10\%→90\%}=\tau ln9=2.2\tau$

(2)网络功耗:

从$0→V$时,有$\frac{1}{2}CV^2$的热量发生在电阻上,从$V→0$时,也有$\frac{1}{2}CV^2$的热量发生在电阻上.